2024年5月28日,驻塞浦路斯大使刘彦涛出席由我馆与塞尼科西亚大学、《塞浦路斯邮报》合办的“文化之镜”专题研讨会,塞外交部等政府部门、学界、智库、媒体代表30余人参加。刘大使在会上发表主旨演讲,实录如下:
各位学术界、媒体界朋友,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与大家在此相聚,共同探讨“文化之镜”及其背后的深刻含义。首先,我谨代表中国驻塞浦路斯大使馆,向座谈会的联合主办方尼科西亚大学欧洲和国际事务研究中心、“文化之镜”专栏的联合创立单位《塞浦路斯邮报》表示衷心感谢,并向出席今天活动的各位学术界、媒体界朋友表示热烈欢迎。
习近平主席指出,伟大的古老文明都是相似的、相知的,更是相亲的。中塞均为文明古国,均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古老文明间的相似、相知、相亲,正是中塞战略伙伴关系的底色。2023年,我馆与塞《邮报》共同创立“文化之镜”专栏,从多个角度对比中塞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探索两国文化的相通之处,挖掘两国人民深层次的心灵契合。专栏目前已发表10余期,受到各方关注。我认为,中塞文化有四点相通之处:
一是连续性。中国的诸子百家和古希腊先哲在“轴心时代”提出的思想主张、价值观念,塑造了各自的文化传统,成为难以超越的文化范式。至今,中华文明政治上的大一统传统、以民为本的国家治理方式和崇德尚义等一系列价值观念仍延绵不绝。同时,古希腊文明的民主、自由、人文主义等原创性思想薪火相传,成为近代西方文明的精神基因。
二是创新性。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是中塞两国人民共同的精神追求。“文化之镜”中,中国的服装设计师将优雅端庄的旗袍改良为走向世界舞台的“新时装”,塞时尚遗产网络(FHNC)则将时尚和创新元素融入塞传统服饰、陶器、蕾丝、编织中,受到年轻一代的追捧。
三是包容性。中塞两国从来不以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均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中国新疆的克孜尔石窟,广泛吸收了希腊、罗马、波斯、印度等外来文化风格,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塞浦路斯古典建筑中的拱门,兼具哥特式和拜占庭式拱门的特点,生动诠释了“文明十字路口”的含义。
四是和平性。中塞两国人民都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和为贵”、“退一步海阔天空”是中国人的处世格言,而和平女神伊瑞涅在希腊神话中受到尊崇,象征着和平的橄榄树在塞更是处处可见。在中国南海和塞马祖托斯海域的沉船中,载满了花瓶、酒瓶等货物,折射出两国通过对外贸易实现和平与繁荣的相同理念。
朋友们,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中国的外交政策植根于5000年中华文明的沃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根基。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说,“中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哪个国家享有如此悠久的连绵不断的文明,抑或与其古老的战略和政治韬略的历史及传统如此一脉相承”。当前,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总目标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道德观、社会观、世界观、宇宙观。
第一,秉持先义后利的道德观,做国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义利之辩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问题。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将以何者为先作为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根本标准。相应地,与西方经常强调“利益至上”、“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等理念不同,中国的对外政策强调先义后利、取利有道、义利兼顾。我们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在乌克兰冲突、巴以冲突等重大国际问题上站在历史正确一边、人类进步一边。我们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相互尊重,中塞关系就是其中的典范。我们坚持重信守诺、言出必行,推动国际舞台少一些尔虞我诈、多一些互尊互信。
第二,秉持和而不同的社会观,做全球交流互鉴的倡导者。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去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倡导不同文明和平共处、和谐共生。在国际事务中,我们反对将价值观作为政治工具和对抗武器,反对鼓吹“民主对抗威权”叙事,这只会开历史倒车,将世界拖回冷战模式。民主是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各国人民的权利,而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中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是最符合我们历史文化和国情的民主形式。
第三,秉持协和万邦的世界观,做世界和平发展的推动者。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即使在国力最鼎盛的时候,我们也从没有殖民统治周边国家,从没有对外搞文化霸权。600多年前,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7次远洋航海,到访30多个国家和地区,留下了同沿途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从未主动挑起一场战争,从未侵占别国一寸土地。70年前,中国等国共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现已成为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法基本原则。如今,我们积极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反对保护主义、“脱钩断链”和“小院高墙”。我们提出“一带一路”倡议,10余年来不断同各国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该倡议现已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第四,秉持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做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践行者。天人合一、万物并育是中国古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观点和态度。人与天地万物属于同一个大的生命共同体,相互依存、和谐共生,共同维持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当前,中国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动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中国的人工造林规模、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均全球第一。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的60%以上,这不仅不是所谓的“产能过剩”,而是恰恰解决了全球新兴产能不足,为全球绿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向世界作出碳达峰、碳中和的郑重承诺,从达峰到中和只要30年,将比美欧少用十几年到四十多年,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朋友们,
文化交流互鉴,拉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近年来,中塞人文交流方兴未艾、亮点不断。塞第二所孔院在塞理工正式成立,中国研究中心在塞欧大揭牌运行,塞历史遗产司加入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阿依纳帕市剧院加入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中塞青年论坛、尼科西亚书展中国主宾国活动、中塞友好故事征集活动等让两国人民更加相知相亲。未来,我们愿与塞方共同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谢谢大家!